重写文明史曹顺庆 刘诗诗【摘 要】怎样建立中国话语及自主知识体系?学术界一直在奋力探索,然而效果却不甚明显,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到恰当的抓手,无法做到“踏石有印,抓铁留痕”。话语是在言说中呈现的,或者说,话语最先是在对文明史(包括哲学史、文学史、艺术史、经济史、法律史、科技史等各学科史)的认知与言说、叙述和阐释中形成的。例如,中国的“春秋话语”,是孔子撰写《春秋》,从历史叙述和言说中建立起来的;同样,西方的话语权,也是从撰写世界文明史中确立的。无论是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对东方文明的贬低,还是雅斯贝尔斯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正式提出了“轴心时期”这一话语,都是在文明史的叙述和阐释中展开和形成的。然而,长期以来,“文明”概念的定义、文明观的全球输出以及文明史的书写话语权都牢牢掌握在西方学者手中,致使当下的(包括西方的和中国的)文明史书写存在严重的西方中心倾向,对东方文明,尤其是对中国文明的书写存在史实不符、歪曲贬低、盲目跟风、亦步亦趋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重写文明史”这一重大命题,是期望中国学者以文明史实为基础“重写文明史”,在重写文明史中对西方错误的文明观进行拨乱反正,对西方文明史和中国相关文明史研究中不实的书写进行有力的纠正和批判,对本土文明的世界文明级的贡献做到充分自信和自觉,在重写文明史中建设中国话语,并借助文明史重写之势,推动各个学科史知识体系的重构与话语建设。“重写文明史”是一个号召,是从文明史话语叙述、话语言说、话语阐释这个根柢上面,着手建立中国话语的一条重要路径和一个重大举措,是推进文明互鉴的时代新课题。我们期待中国学者携手国际学者,团结全世界学术界,以实事求是的作风重写文明史,重新研究文明互鉴史实,并在言说与阐释中进一步确立各个学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文明观,书写符合人类历史原貌的文明史,并进一步以文明史实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文明史实洞鉴国际形势百变的全球治理格局,以中国话语揭示文明互鉴演进的客观规律。【关 键 词】文明史;话语言说;文明冲突;中国话语;文明互鉴【作者简介】曹顺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刘诗诗,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成都610064)。【原文出处】《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成都),2023.1.5~17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创新2035先导计划-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 方古代文艺理论重要范畴、话语体系研究与资料整理”(19ZDA289)。
建构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思考李国强【摘 要】中国边疆学是哲学社会科学中一门以中国边疆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知识体系,构建自主性、原创性的知识体系,是中国边疆学的时代命题和理论任务。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在对我国边疆全面、科学认识,以及对我国边疆实践经验予以整体性、规律性总结基础上,形成学理化、系统化的一般性知识体系。正确的理论指引,科学的理论思辨,系统的理论逻辑,是构建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前提条件。只有构建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揭示边疆历史本源、探寻边疆历史规律;才能为推进当代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关 键 词】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学科建设【作者简介】李国强,男,山西阳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 究方向为中国边疆史地(北京 100101)。【原文出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昆明),2023.1.20~28
书写中国古代博物学的历史:概念、语境与方法周金泰【摘 要】基于博物学复兴的现实背景,博物学史写作亦逐渐兴起,但书写中国古代博物学史仍面临较大困难,其中有三个关键问题亟待回应:第一是概念界定。立足于现代学科形成背景及新名词语义演变,中国古代博物学史研究对象应基于现代博物学范式予以限定,即中国古代对动物、植物、矿物、人体进行辨识、命名、分类、描绘、搜集及展示的历史,但还需结合历史情境做出调整。第二是研究语境。书写中国古代博物学史,不仅出于对现实热点的回应,而且也暗合全球史、后人类史学等当下前沿史学理论,并特别具有中国本土史料及学术传统上的学理依据。第三是书写方法。传统学案体、目录体等学术史编纂体例并不适用于博物学史,故需探索新的编史体例,以揭示博物学史的内在发展脉络,并彰显博物学史作为新的专门史的个性。【关 键 词】博物学;概念史;全球史;后人类史学;编史学【作者简介】周金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原文出处】《天津社会科学》,2023.1.33~42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博物学视野下的早期中国动物史研究”(项目号:21YJC770035)的阶段性成果。
范文澜与郭沫若的隐秘论辩——以西周社会性质为中心李孝迁【摘 要】范文澜主张西周封建论,郭沫若坚持西周奴隶说,他们是1950-1960年代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讨论的领航者。范郭皆陷事先预设的理论藩篱,前者从生产关系入手,后者看重生产力,分别从两条不同的路径出发,论证西周社会性质。他们都在各自的理论架构内找力证,导致双方都无法说服对方。范与郭在论著中长期存在隐秘交锋,吸引了大量学者参与辩论,彼此间构成了一张交错的“对话网”。范郭论辩多由范氏挑起,而郭氏是被动的应战者。他们“你来我往”的隔空较量,不尽是纯学术的,但都高度克制,顾虑对手的感受,事后默默地删改敏感文字,仍属同一阵营内的“争鸣”性质。【关 键 词】范文澜;郭沫若;古史分期;西周社会性质;彝族【作者简介】李孝迁,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上海 200241)。【原文出处】《文史哲》(济南),2023.1.42~56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文献的调查、整理和研究(1900- 1949)”(18ZDA169)的阶段性成果,并得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计划重大项目资助。
论“刘泽华史学”李振宏【摘 要】独特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个性鲜明的学术理念,特色鲜明的学术风格,是构成个体化史学形态的基本要素。刘泽华创设王权主义历史观,使其学术研究有了独立的思想内涵;创设在矛盾中陈述历史的“阴阳组合结构”方法论,找到了把握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基本途径;参与现实、干预现实的治学理念,保障了学术研究的正确方向;个性鲜明的学术风格.使其学术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这四者的融合,成就了“刘泽华史学”这个高度个性化的个体化史学形态,使其在当代史学中独树一帜。把“刘泽华史学”研究提升到理论的水平,对当代中国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关 键 词】刘泽华史学;王权主义;阴阳组合结构;个体化史学形态【作者简介】李振宏(1952- ),河南偃师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史学理论、中国思想文化 史、秦汉史研究(河南 开封 475001)。【原文出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乡),2022.6.110~117
晚出出土文献的史学价值与使用问题刍议邹芙都 何 欢【摘 要】晚出出土文献是指出土文献的写定年代大大晚于文本所载史实的发生年代的文献,其对厘清古史人物世系、丰富古史人物形象、增补古史事件内容等具有重要价值。但因晚出出土文献书写距离史事发生时代久远,所记内容具有延时性,由此导致文本存在人为改动现象而失去原真性、产生的诸多异说使史事呈现更具复杂性、材料零散不成系统性等问题。鉴于此,在使用晚出出土文献时既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价值,又要注意加强对晚出出土文献的源流、语料的时代、文本的性质等问题作深入研究,还要注重对多重材料的综合运用,如此方能科学全面地发挥晚出出土文献的史学价值。【关 键 词】晚出出土文献;古史;价值;局限;使用【作者简介】邹芙都,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出土文献与先秦史;何欢,西南大学历史文化 学院博士生,专业方向:先秦史(重庆 400715)。【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23.2.86~9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ZD130)。
王献唐日记等文献佐证甲骨文发现新说——再论“王懿荣刘鹗联合发现说”及“刘鹗发现说 ”任光宇【摘 要】李勇慧博士近年发现王献唐在日记中记载王懿荣甥孙口述“现场目睹甲骨文发现情形”的新史料,具有可靠性、可信性和合理性,并进一步有力佐证了笔者曾提出的“王懿荣刘鹗联合发现甲骨文说”。此一文献纠正了“汐翁文”及相似传说中的种种讹误,应可将长久以来有欠可靠的“吃中药发现甲骨文说”升华为学术信史。另有《盛宣怀档案》、“淮安殷氏日记忆述”、《东方杂志》刊文、“方法敛书信”等多处来源、相互独立的原始文献,支持“中药发现说”“刘鹗发现说”“刘鹗自序开启甲骨文考释说”。关于刘鹗、罗振玉有可能在出版著作中隐瞒甲骨文发现真相的动机和原因,可从境遇、出身、学力三方面做出情理分析和逻辑推测。建议相关学术界对此件王献唐记载文献及时作出学术鉴定、达成共识并写入甲骨文发现学术史;同时建议将“王懿荣刘鹗联合发现甲骨文说”及相关新说议题,作为中国近现代学术史研究的系列新课题立项进行论辩论证,以求尽早、尽可能解决百年以来留存于这些极具国际影响的学术史领域中的重大悬案疑题。【关 键 词】甲骨文发现;王献唐日记;李勇慧;吃药发现甲骨文;王刘联合发现说;刘鹗发现说【作者简介】任光宇(Gary G. Jen)(1960- ),男,成都市龙泉驿区龙华社区,美籍海归独立学者,主要从事甲 骨学早期学术史、敦煌学早期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四川 成都 610100)。
【原文出处】《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22.6.22~36